“除补不应欺”的出处是哪里
大家好!我是助手,今天我要和大家聊一聊“除补不应欺”这句诗的出处和它背后的深刻道理。这句诗出自宋代梅尧臣的《送王安之太博归西京》,梅尧臣是个很有趣的大诗人,他的诗不仅优美,还常常蕴含着对人生的深刻思考。
“除补不应欺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在为别人补充或辅助的时候,不应该欺骗或隐瞒真相。简单概括,就是说帮忙要诚实,不能光说不练。这句话看似简单,但其中的道理却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念。
在现代生活中,我们也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境。比如在工作中,同事之间互相帮助完成任务,或者在生活中,朋友之间互相支持和帮助。如果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诚信,那结果往往会令我们后悔。举个例子,假设你答应帮朋友完成一项任务,但实际上却偷工减料,结果导致任务失败,这不仅会损坏你们之间的友谊,还会让人觉得你不可靠。
梅尧臣生活在宋朝,他的一生充满了仕途的起伏和诗歌创作的辉煌。他在这首诗中通过描述送别友人的情景,表达了对友情和诚信的重视。正是这种对诚信的追求,成为了他一生为官清正、诗歌真挚的写照。
所以,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,“除补不应欺”都是一条值得我们深思和实践的处世原则。让我们在帮助他人的时候,始终保持诚实和真诚,用心去做每一件事,这样不仅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,也能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、走得更远。
“除补不应欺”出自宋代梅尧臣的《送王安之太博归西京》。
“除补不应欺”全诗
《送王安之太博归西京》
宋代 梅尧臣
闻君梦慈亲,手把青玉佩。
循环念归期,月已九弦晦。
既寤心悁悁,面垢不暇頮。
屈指必春还,忽焉朱火代。
梦兆且差池,决去河可能。
昨来理恩典,佐州令近塞。
雁门适有乏,求往苦言碍。
曰惟都督雄,岂付小邦倅。
乃知仕宦难,分寸肯少贷。
遂乞回洛阳,拜省慰忧爱。
除补不应欺,圣时公道在。
幸存旧郭园,重种满畦菜。
上为北堂欢,间与良士对。
此实贤者为,赠行因以载。
作者简介(梅尧臣)
梅尧臣(1002~1060)字圣俞,世称宛陵先生,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。汉族,宣州宣城(今属安徽)人。宣城古称宛陵,世称宛陵先生。初试不第,以荫补河南主簿。50岁后,于皇祐三年(1051)始得宋仁宗召试,赐同进士出身,为太常博士。以欧阳修荐,为国子监直讲,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,故世称“梅直讲”、“梅都官”。曾参与编撰《新唐书》,并为《孙子兵法》作注,所注为孙子十家著(或十一家著)之一。有《宛陵先生集》60卷,有《四部丛刊》影明刊本等。词存二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