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 文章列表 > “亦以成天仁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亦以成天仁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亦以成天仁”这句话出自宋代诗人黎廷瑞的《除棘》。这首诗通过描述除草的过程,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。诗中提到的“美丑无弃材,位置固在人”,其实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点。比如说,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,看似没用或者长得不好看,但换个地方可能就发挥作用了。就像有些人嫌弃小区的杂草,但其实这些杂草可以用来绿化或者养蜂人的饲料,完全没必要全除掉。

不过,说到处理自然和人的关系,古人和今人还是有很大差别。现在的人们讲究环保,追求可持续发展,但是古人更多的是顺应自然。比如,黎廷瑞在诗里提到的“护柳不嗔”,其实就是现代环保思想的雏形。虽然古人不会用“环保”这个词,但是他们心里很清楚,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己。

所以,这句话“亦以成天仁”,其实就是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。这不仅是古人的智慧,也是我们今天需要继续学习和发扬的生态理念。总之,除草除杂草也是门艺术,得拿捏到位,既要有决断,又不能太绝情,这或许就是所谓的“天人合一”吧!

“亦以成天仁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亦以成天仁”出自宋代黎廷瑞的《除棘》。

“亦以成天仁”全诗

《除棘》

宋代 黎廷瑞

万甲绿未动,棘丛已蓁蓁。

所害虽尚微,剪薙当及辰。

舍锄忽三叹,念尔亦一春。

是中留复难,恻然为之颦。

筑垣俯清池,池上插柳青。

谁能限刍牧,徙之池水滨。

柳吾所甚爱,护柳吾不嗔。

美丑无弃材,位置固在人。

岂特遂物理,亦以成天仁。

《除棘》黎廷瑞 翻译、赏析和诗意

《除棘》是宋代黎廷瑞的一首诗词。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、诗意和赏析:

《除棘》中文译文:

万甲绿未动,棘丛已蓁蓁。

所害虽尚微,剪薙当及辰。

舍锄忽三叹,念尔亦一春。

是中留复难,恻然为之颦。

筑垣俯清池,池上插柳青。

谁能限刍牧,徙之池水滨。

柳吾所甚爱,护柳吾不嗔。

美丑无弃材,位置固在人。

岂特遂物理,亦以成天仁。

诗意与赏析:

这首诗词以描绘一个除去杂草的场景为主题,表现了诗人黎廷瑞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。

诗中开篇描述了草木丛生的景象,表现出万物繁茂的春季景象。虽然这些杂草对环境的危害微不足道,但在这个时辰,黎廷瑞决定割除它们。

接下来,诗人抛下手中的锄头,突然产生了三次叹息。这表明他对自然景观的改变感到惋惜,也表达了他对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匆匆的思考。

诗人意识到将这些杂草完全除去并不容易,这让他感到痛心。他用词恻隐地表达了对这种难题的困扰和对自然美景的珍惜。

接下来的几句中,黎廷瑞描述了自己建造的园林,以及在清澈的池塘上种植的青翠柳树。他希望有人能够把牛羊限制在池塘边,以保护这些他深爱的柳树。

诗人通过描述自然景观和表达对柳树的热爱,反映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保护之心。他认为美丑并不在于物体本身的外观,而是将其置于适当的位置,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。

最后两句提到,这种思考和行为不仅仅是为了调整自然环境,更是为了实现天人合一的道德追求。黎廷瑞认为,通过倡导保护自然、尊重生命,人们才能达到天人和谐的境界。

这首《除棘》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,展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感和对环境保护的思考。同时,诗人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,呼吁人们应当尊重自然、保护环境,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。